今年以來,國資入主民企的消息不斷,環保上市民企紛紛引入國資,備受行業內普遍關注。
業內人士分析認為,國資入局,環保行業洗牌加快,民營環保企業將轉向以核心技術、產品和服務見長的細分市場領域。
民企紛紛擁抱國資

今年以來,國資入主環保產業的步伐加速,鐵漢生態、國禎環保、碧水源等多家環保行業上市公司均發布公告稱,與相關央企、國企達成合作,
近日,鐵漢生態發布公告稱,該上市公司實控人劉水及其一致行動人木勝投資,擬向中國節能環保集團有限公司轉讓2.37億股股份,占總股本10.11%。同時,公司擬非公開發行股票,中國節能擬現金認購不超過14.07億元,深圳投控共贏股權投資基金合伙企業(有限合伙)擬現金認購不超過3.99億元。這些事項完成后,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將由劉水變更為中國節能,實際控制人將變更為國務院國資委。
在此之前,3月13日,國禎環保發布公告稱,控股股東國禎集團宣布終止與長江環保及三峽資本之間的股權轉讓,轉而與中國節能簽署股權轉讓及表決權委托協議,擬將15%的股份轉讓給中國節能,并將部分表決權委托給中國節能行使。交易完成后,中國節能將擁有國禎環保29.95%的股份表決權,成為國禎環保的控股股東,國務院國資委成為公司實際控制人。
3月11日,碧水源發布公告,中交集團擬定增入股成為公司第*大股東,其非公開發行股票的數量4.8億股,占本次非公開發行前公司總股本的15.2%,發行價格7.72元/股,募集資金37.2億元。
環保行業上市民企紛紛引入國資有何考量?業內人士給出的答案是,更多的是為了尋求資金紓解困境。
“‘缺錢’成為許多民營環保上市公司面臨的難題。”E20環境研究院執行院長、財政部PPP雙庫定向邀請專家薛濤表示,由于金融控債防風險、降杠桿等因素影響,民營環保上市公司出現現金流緊張的問題。同時,大部分國資也想借此進入環保產業,通過與民營環保企業的合作,補上自己在相應領域的缺口或強化自身優勢。
清新環境總裁李其林也認為,去杠桿、融資難等問題,給民營環保企業融資造成了相當大的壓力。
一位業內人士分析,環保曾經是資本市場上*被看好的板塊之一,民營環保企業借助資本力量大舉擴張,導致企業負債率普遍較高。然而,從2018年開始,隨著融資政策趨緊、金融降杠桿以及PPP項目風險嚴格管控等因素影響,民營環保企業發展遭遇資金瓶頸,出現經營困難。“在此背景下,擁抱有經濟實力的國資,成為這些民營環保上市公司的不錯選擇。”
強強聯合
“引入國資股東,有助于公司優化股東結構,進一步提升公司的資信能力及抗風險能力,增強公司的品牌、資金和市場開拓能力,將集中雙方資源及所有平臺優勢,積極支持公司的全面業務發展。”鐵漢生態方面表示。
業內人士認為,國企有資金和資源整合能力,民企有技術、人才儲備和業績積累,通過合作、并購,強強聯手、優勢互補,共同深耕環保市場。
事實上,2016年9月,國家發改委、環保部發布的《關于培育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主體的意見》提出,要開展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,改組成立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領域的國有資本投資公司,推進國有資本開展混合所有制改革。
薛濤表示:“民營上市環保企業選擇引入國資,通過混改、兼并重組實現強強合作,發揮各自比較優勢,實現優勢互補,共同做大市場蛋糕。”
李其林說,清新環境選擇與四川發展進行混改,與國資進行協同發展,從而發揮國有企業的品牌、平臺、資本、資源優勢,結合清新環境原有的管理、技術、人才、機制等優勢,讓兩種制度、兩種不同成分更好混合、整合在一起。
在國資的支持下,環保企業投融資“紓困”工作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。據悉,四川發展入主清新環境后,清新環境資金狀況和融資能力得到快速提升,先后獲得四川國資體系8億元借款、中國進出口銀行四川分行5億元授信和渣打銀行成都分行4000萬美元授信。今年3月,在四川發展融資擔保支持下,成功發行8億元綠色公司債券。
行業洗牌加速
業內專家表示,環保行業洗牌在所難免,未來國資主導投資、進行資源配置,民營環保企業將轉向以核心技術、產品和服務見長的細分市場領域。
“由于環保細分領域眾多,技術路線多,因此,民營企業在技術細分領域有著充分發展空間。”在薛濤看來,民營環保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優勢比國企要強。
“未來,環保領域可能將以國資為主導,民企提供相關配套服務。”一位業內人士認為,在大的并購趨勢下,民企具有很強的創新能力和活力,有著獨特的技術優勢,包括核心技術、核心業務能力等。“環保產業投資周期比較長,國資成為投資主體,民企利用自身的技術產品和服務優勢參與到其中。”
該業內人士還表示,國資入主環保企業后,重點應放在打造大平臺、構建行業生態上,從而聚集更多技術領先的民營企業,這樣才能形成有效合作,推動行業健康發展。
版權聲明:本網注明來源為“環亞環?!钡奈淖?、圖片內容,版權均屬本站所有,如若轉載,請注明本文出處:http://www.shubhyatraindia.com 。同時本網轉載內容僅為傳播資訊,不代表本網觀點。如涉及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,請與本網站聯系,我們將在及時刪除內容。